文章说明:calmarrow(lqm)原创 |
一 总体分析
vivi完全套用了Linux kernel的架构,其中工程管理和配置部分直接copy Linux kernel,只做了少量的修改。特别是配置部分,按照如下分类:
文本配置:[scripts/Configure],只修改了目标的名称,也就是说把Linux kernel换成了vivi,核心的东西没有动。
图形配置:[scripts/Menuconfig],只修改了目标名称,增加了公司logo,其他没有变化。
图形配置:[scripts/Menuconfig],只修改了目标名称,增加了公司logo,其他没有变化。
所以说,vivi的成功直接源于Linux kernel。而且,从vivi的成功,可以得出结论,学习首先需要临摹,临摹好的软件架构,借用现成的部分,然后写出自己核心的部分。
二 scripts脚本解析
由于图形配置我还不太熟悉,所以重点分析文本配置部分和如果利用Linux kernel来构建自己的bootloader部分。通过该脚本的分析,也可以弄清楚autoconf.h是如何获得的。
1 -->
如果执行make [oldconfig | config],即在文本模式下进行配置。顶层Makefile下有如下执行命令:$(CONFIG_SHELL) scripts/Configure -d arch/config.in,也就是说要执行[scripts/Configure]这个脚本,顺理成章,下面就是研究这个脚本了。
2 -->
配置的最终结果是生成[.config] [include/autoconf.h]。所以第一步,先定义两个临时的文件,完成后再转化为两个目标的文件即可。使用两个宏就是定义了两个临时文件,都是用来存储配置的结果。CONFIG最终生成的默认的配置文件.config,CONFIG_H最终生成include/autoconf.h。要理解一下,在整个处理过程中,有三种格式的配置文件:一种是原始的(对用户比较清晰的)说明文档,比如arch/defconfig,具体可以查看该文件;第二种是中间配置依赖文档,这是用于配置过程的,你可以查看一下arch/config.in这个文件,发现有许多依赖配置的部分,例如:
|
也就是说,配置采用了类似于C预处理宏的定义方式,不过还是有些直观。那么就需要从第一种原始的文档转换成该配置能够识别的形式,这一部分工作是有sed语句完成的,下面详细分析。转换完成之后,也就是第二种文档的格式了,举例如下:
|
其实也就是把# CONFIG_MEMORY_RAM_TEST is not set类似的语句转换成了CONFIG_MEMORY_RAM_TEST=n的形式。第三种格式则是我们熟悉的C语言头文件了。这个是在通过config.in为入口的一系列脚本在执行过程中生成的。
理解了这三种文档格式,就很容易理解过程了。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 定义临时文件
CONFIG=.tmpconfig
CONFIG_H=.tmpconfig.h
# 下面是自定义一个信号处理机制,即在捕获信号1和信号2时,执行命令rm -f $CONFIG $CONFIG_H ;
CONFIG_H=.tmpconfig.h
# 下面是自定义一个信号处理机制,即在捕获信号1和信号2时,执行命令rm -f $CONFIG $CONFIG_H ;
# exit 1,也就是删除这两个中间文件,然后退出。这个是为了防止在执行过程中被打断,而造成两个
# 中间文件仍存在的情况。处理得还是比较巧妙。
trap "rm -f $CONFIG $CONFIG_H ; exit 1" 1 2
trap "rm -f $CONFIG $CONFIG_H ; exit 1" 1 2
# 下面两段就是利用>和>>的特点,先生成一个空白的文件,加入自定义的文件头,为后面添加配置选项做好
# 准备。第一段的结果就是生成了$CONFIG文件,文件内容为
# #
# #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make config: don't edit
# #
#
# #
# #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make config: don't edit
# #
#
#
# Make sure we start out with a clean slate.
#
echo "#" > $CONFIG
echo "#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make config: don't edit" >> $CONFIG
echo "#" >> $CONFIG
# Make sure we start out with a clean slate.
#
echo "#" > $CONFIG
echo "#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make config: don't edit" >> $CONFIG
echo "#" >> $CONFIG
echo "/*" > $CONFIG_H
echo " *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C config: don't edit" >> $CONFIG_H
echo " */" >> $CONFIG_H
echo "#define AUTOCONF_INCLUDED" >> $CONFIG_H
echo " *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C config: don't edit" >> $CONFIG_H
echo " */" >> $CONFIG_H
echo "#define AUTOCONF_INCLUDED" >> $CONFIG_H
# 利用一个变量来区分已经有默认值和无默认值两种操作。当指定-d时,读取脚本内容如果传递了参数,那么
# 就不用从键盘上输入选项了。这样可以利用默认的配置文件实现全自动化的配置。这在u-boot、Linux
# kernel、vivi中都采用了这种机制。
DEFAULT=""
if [ "$1" = "-d" ] ; then
DEFAULT="-d"
shift # 标识参数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2就成为了$1,供下面使用
fi
DEFAULT=""
if [ "$1" = "-d" ] ; then
DEFAULT="-d"
shift # 标识参数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2就成为了$1,供下面使用
fi
# 默认的配置文件,按照优先级,如果存在[.config],则先读取它,如果没有则读取arch/defconfig。
DEFAULTS=arch/defconfig
if [ -f .config ]; then
DEFAULTS=.config
fi
DEFAULTS=arch/defconfig
if [ -f .config ]; then
DEFAULTS=.config
fi
# 处理默认的配置文件,将一类文档转化为二类文档格式,供CONFIG_IN脚本执行使用
if [ -f $DEFAULTS ]; then
echo "#"
echo "# Using defaults found in" $DEFAULTS
echo "#"
. $DEFAULTS
echo "#"
echo "# Using defaults found in" $DEFAULTS
echo "#"
. $DEFAULTS
# 这句sed的用法是核心,使用了sed带反斜杠的圆括号的用法。's///'允许在规则表达式中定义区域,然后
# 可以在替换字符串中引用这些特定区域。在使用之前,你首先得编写一个规则表达式,其中区域部分用\(区
# 域*\)标识,所以下面的语句就不难理解了。$$表示进程号,关于这个临时文件的名字,倒不必深究。
sed -e 's/# \(CONFIG_[^ ]*\) is not.*/\1=n/' <$DEFAULTS >.config-is-not.$$
. .config-is-not.$$
rm .config-is-not.$$
else
echo "#"
echo "# No defaults found"
echo "#"
fi
sed -e 's/# \(CONFIG_[^ ]*\) is not.*/\1=n/' <$DEFAULTS >.config-is-not.$$
. .config-is-not.$$
rm .config-is-not.$$
else
echo "#"
echo "# No defaults found"
echo "#"
fi
# 执行配置文件,这才是核心部分。通过上面. .config-is-not.$$使得二类文档定义的宏生效
# 那么以CONFIG_IN为入口,执行具体的命令,在执行每条处理的时候,都会将结果按照格式写入
# CONFIG、CONFIG_H两个文件,为最终生成.config和include/autoconf.h做好准备。关于
# 具体的命令部分,在脚本中是以函数的形式提供的,就在这些主要流程代码的前面,包括comment、
# bool等等,这些可以在后面分析。明白了这个,你可以很容易添加自己的配置内容,也可以利用
# 这个配置脚本,完成自己的工程的配置。
# 注意,在这个脚本执行完成后,CONFIG和CONFIG_H已经完成了,不过现在的存在名称仍然是前面
# 定义的.tmpconfig和.tmpconfig.h。还没有最终得到想要的文件。
. $CONFIG_IN
. $CONFIG_IN
# 处理.config。首先删除原有的.config.old,如果存在.config,那么就把.config更改为
# .config.old,否则的话,直接完成最终想要得到的两个文件.config和include/autoconf.h
# 到这里,也就得到了最终生成的include/autoconf.h。可以为后面的工程编译提供了。
rm -f .config.old
if [ -f .config ]; then
mv .config .config.old
fi
mv .tmpconfig .config
mv .tmpconfig.h include/autoconf.h
rm -f .config.old
if [ -f .config ]; then
mv .config .config.old
fi
mv .tmpconfig .config
mv .tmpconfig.h include/autoconf.h
# 最后打印一下结束信息
echo
echo "*** End of vivi configuration."
echo "*** Check the top-level Makefile for additional configuration."
echo "*** Next, you must run 'make'."
echo
echo
echo "*** End of vivi configuration."
echo "*** Check the top-level Makefile for additional configuration."
echo "*** Next, you must run 'make'."
echo
exit 0
注意的一点是,第一个读取的是[arch/config.in],采用递归的方式。如果要纳入下一层的读取文件,只需要用"source 文件名",这样就实现了独立性和通信联系。source也是在Configure里面实现的。
三 实践
我尝试从Linux-2.4.27 kernel中,复制出scripts文件夹,经过的处理主要有两处。一处是arch下没有区分arm,x86,而是只针对arm系列,所以中间一层的目录就取消了。那么脚本中arch/$(ARCH)/config.in就应该改为arch/config.in。另外一处是生成的头文件的路径include/linux/autoconf.h,现在没有必要用linux这个文件层次,所以就简化为include/autoconf.h。其他的改动就只限于注释名称了,比如注释中把Linux kernel改为vivi。就这样,由此可见该scripts完成的配置机制的可移植性。完全可以用这个架构,借用这种配置方法,完成自己的bootloader的配置处理机制。另外,Linux kernel还提供了一种模块的操作,代号为M,但是在vivi中是用不到的,可以不去管,也可以把相应的三元组处理部分去掉。
config.in是构建自己的配置内容的文件,它分散于子文件夹中,主要是利用Scripts下的shell脚本提供的命令来完成的。如果分析完成脚本的命令(子函数),构建配置内容(包括添加更改删除配置选项)都可以很方便的完成。我加入了几个配置选项,已经成功。具体代码就不必说了,简单的把用到的几个命令解释一下:
1 mainmenu_name
mainmenu_option
endmenu
这三个函数都是空函数,为了增强可读性而建立的,同时也为了调试方便。在调试的时候,可以把脚本的set的选项中增加-x,这样就可以看清脚本每一步执行的输出内容了。
2 help
帮助信息。它读取[Documentation/Configure.help]中搜寻匹配选项。当然,该帮助文档必须符合一定的格式,关于文本的处理,脚本中使用sed来完成的。
3 comment
用来打印信息。它主要完成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将信息输出到屏幕上,二是按照格式写入.config,三是按照格式写入[include/autoconf.h]。
4 define_bool
就是完成一个布尔类型的宏定义,也就是实现C头文件中的宏定义开关。define_bool实际工作是由define_tristate来完成的。原来Linux内核选项中有三种方式[Y/N/M]。Y表示打开配置开关,N表示关闭此开关,M表示编译成模块。tristate就是"三态"的意思,现在用到的是两态,也就是twostate。
5 bool
读取键盘输入,完成相应的处理工作。面向的对象当然也是二值处理的。下面还提供了tristate来处理三值处理。不过vivi只用到了bool,还没有用到tristate。
下面看下实例:
mainmenu_name "Linux Kernel Configuration" //调试使用,增强可读性
mainmenu_option next_comment //调试使用,增强可读性,这里用next_comment表示下个主选项
comment 'System Type' //主选项System Type
comment 'System Type' //主选项System Type
choice 'ARM system type' \ //表示按下Enter,可以有四个可以选择的选项(图形模式)
//文本模式,则顺序选择
"SA1100-based CONFIG_ARCH_SA1100 \
PXA250/210-based CONFIG_ARCH_PXA250 \
S3C2400-based CONFIG_ARCH_S3C2400 \
"SA1100-based CONFIG_ARCH_SA1100 \
PXA250/210-based CONFIG_ARCH_PXA250 \
S3C2400-based CONFIG_ARCH_S3C2400 \
S3C2410-based CONFIG_ARCH_S3C2410"
mainmenu_option next_comment //表示进入下个主选项
comment 'General setup'
comment 'General setup'
bool 'Define TEXT Address' CONFIG_VIVI_ADDR //都是子选项的内容
hex 'vivi base address' CONFIG_VIVI_TEXTADDR 0
bool 'support reset handler' CONFIG_RESET_HANDLING
endmenu
hex 'vivi base address' CONFIG_VIVI_TEXTADDR 0
bool 'support reset handler' CONFIG_RESET_HANDLING
endmenu
source lib/priv_data/Config.in //执行子配置文件
source drivers/serial/Config.in
source drivers/mtd/Config.in
source lib/Config_cmd.in
source drivers/serial/Config.in
source drivers/mtd/Config.in
source lib/Config_cmd.in
可见,你要增加某个主选项和子选项的模式就是:
mainmenu_option next_comment
comment "example"
bool "Open the debug switch" CONFIG_DEBUG_SWITCH
bool "Support tftp download" CONFIG_TFTP
endmenu
如果你增加子功能文件夹,那么只需要在该文件夹下建立一个config.in文件,然后利用source联入目录的链就可以了。所以,利用内核的配置脚本实现交互式配置是非常方便的。
四 总结
现在从流程上已经非常清楚了,但是对具体的shell函数的实现没有过多的分析,只是"拿来"就用了。好的程序是易读性强,而且稳定可靠(但是你要明白一个同样的道理,Unix是简单的,但是你必须有足够的能力来理解这种简单。)。学习这种架构,利用这种配置模式,可以站在这个高度上,将这些为我所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