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转】ARM9硬件接口学习之五 UART

在没有引入UART之前,由于没有OS,我们写程序烧到开发板内执行后,并不能在程序的运行过程中打印一些提示信息告诉我们程序究竟运行了如何或者提供接口让用户去控制程序的运行路径,最后也只能通过物理现象去判断程序是否执行成功。

 

使用串口我们便可以实现开发板最基本的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实现同开发板的交互,控制程序的运行,并且在程序运行中打印出一些信息进行debug。实际上bootloaderkernel的控制台(nfs模式)都是通过uart实现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uart在实际开发中是非常重要的。

 

1. s3c2410串口基础

S3C2410A UART详细的规格说明请参考s3c2410datasheet。这里我只分析和试验相关的部分重点。

1) S3c2410uart默认使用的系统时钟是PCLK

这和计算uart的波特率有关。

之前在CLOCK的学习中我也提到过,具体可以看里面那张clock block digram.

http://blog.chinaunix.net/u2/60011/showart_474430.html

 

2) UART的功能模块及数据传输流程

每一个uart都包含一个波特率发生器(Baudrate Generator),发送器(Transmitter),接收器(Receiver)以及一个控制逻辑(Control Unit)。如下图:11-1

波特率发生器使用的时钟可以为PCLK(默认)或者UEXTCLK(主要是为了达到更高的波特率,默认使用PCLK最高为230.4k bps)。发送器和接受器分别包括一个16-byteFIFO以及一个数据移位器(data shifter)。数据通过发送引脚(TxDn)和接收引脚(RxDn)进行发送和接收。

 

发送数据时,CPU通过内部总线将要发送的数据写入Transmit buffer,对程序员来讲即将数据写入Transmit Holding Register(若使用FIFO Mode也是写入这个寄存器,硬件内部会自动判断)。然后Transmitter按照Buad-rate Generator产生的波特率将Transmit Buffer内的数据移入Transmit Shifter, 最后通过TXDn引脚发送出去。

 

接收数据时,接收引脚(RxDn)按一定波特率进行数据接收进来存放在Receive Shifter然后再移入Receive Buffer。对程序员来讲即通过Receive Holding Register读取接收到的数据(类似发送,不管是否使用FIFO Mode都是读该寄存器获取接收到的数据)

 

Transmit Holding RegisterReceive Holding Register都是8 bit大小的寄存器,即每次可读写一个字节数据。

 

3) 波特率的计算

波特率时钟主要是用来提供串口数据发送和接收时所需要的时钟信号。

计算方法为源时钟(默认为PCLK)除以16以及一个16位分频因子(divisor)。分频因子的值存储在baudrate divisor register (UBRDIVn)内,由用户指定。

通常我们计算波特率的方法为根据想要的波特率反过来计算divisor, 然后将该值写入Divisor Register(UBRDIVn)寄存器内。公式如下:

UBRDIVn = (int)(PCLK/(bps x 16) ) -1

Bps为我们需要设置的波特率,比如115200

 

2. s3c2410串口实验

实验代码很简单,非常适合串口编程入门。

内容为:通过串口打印出一行信息提示用户输入一个字符。若用户输入'e'即退出程序。若输入其他字符则重复尝试。

 

下面具体分析:(部分内容引用自《S3C2410完全开发流程》,这里感谢其作者的贡献)

UART的寄存器有11X3(3UART)之多,我们选最简单的方法来进行本实验,用到的寄存器也有8个。不过初始化就用去了5个寄存器,剩下的3个用于接收、发送数据。如此一来,操作UART倒也不复杂。本板使用UART0

1) 初始化:

a. 把使用到的引脚GPH2GPH3定义为TXD0RXD0

GPHCON |= 0xa0; //GPH2,GPH3 set as TXD0,RXD0

GPHUP = 0x0c;   //GPH2,GPH3内部上拉

bULCON0 ( UART channel 0 line control register ):设为0x03

此值含义为:8个数据位,1个停止位,无校验,正常操作模式。

cUCON0 (UART channel 0 control register ):设为0x05

除了位[3:0],其他位都使用默认值。位[3:0]=0b0101表示:发送、接收都使用"中断或查询方式"――本实验使用查询查询方式。

dUFCON0 (UART channel 0 FIFO control register ):设为0x00

每个UART内部都有一个16字节的发送FIFO和接收FIFO,但是本实验不使用FIFO,设为默认值0

eUMCON0 (UART channel 0 Modem control register ):设为0x00

本实验不使用流控,设为默认值0

fUBRDIV0 ( R/W Baud rate divisior register 0 ):设为27

UBRDIV0 = 27;   //波特率为115200

本实验使用PLLPCLK=50MHz,设置波特率为115200,则由公式

UBRDIVn = (int)(PCLK / (bps x 16) ) �1

可以计算得UBRDIV0 = 27,请使用S3C2410数据手册第314页的误差公式验算一下此波特率是否在可容忍的误差范围之内,如果不在,则需要更换另一个波特率(本实验使用的115200是符合的)

 

2) 发送数据:

aUTRSTAT0 ( UART channel 0 Tx/Rx status register )

[2]:无数据发送时,自动设为1。当我们要使用串口发送数据时,先读此位以判断是否有数据正在占用发送口。

[1]:发送FIFO是否为空,本实验未用此位

[0]:接收缓冲区是否有数据,若有,此位设为1。本实验中,需要不断查询此位一判断是否有数据已经被接收。

bUTXH0 (UART channel 0 transmit buffer register )

把要发送的数据写入此寄存器。

 

3) 接收数据:

aUTRSTAT0:如上描述,我们用到位[0]

bURXH0 (UART channel 0 receive buffer register )

当查询到UTRSTAT0 [0]=1时,读此寄存器获得串口接收到的数据。

 

4) 实验源码

/* main.c */
#include "uart.h"
#include "clock.h"
#include "watchdog.h"

int Main(void)
{
    char key = ' ';
    clock_init(); //初始化时钟
    uart_init(); //初始化串口
    close_watchdog();


    uart_send("uart communication success!\r\n");
    
    while(1)
    {
        uart_send("If you want to quit ,please pess 'e'\r\n");
        key = uart_get();
        if (key == 'e')
        {
            uart_send ("you pressed 'e' and you'll quit!\r\n");
            break;
        }
        else
         {
            uart_send("you pressed ");
            uart_send(&key);
            uart_send(",retry!\r\n");
        }
    }
    uart_send("the program exited by user!\r\n");
    return 0;
}

 

注:这里关闭watchdog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系统不断重启干扰uart的实验过程(watchdog默认是打开的)。

 

下面是串口相关部分源码:

void uart_init(void)
{
    ULCON0 = 0x03;     //8N1
    UCON0 = 0x005; //中断或查询方式
    UFCON0 = 0x00;    //不使用FIFO
    UMCON0 = 0x00;    //不使用流控
    UBRDIV0 = 27;    //波特率为115200
    GPHCON |= 0xa0; //GPH2,GPH3 set as TXD0,RXD0
    GPHUP = 0x0c;    //GPH2,GPH3内部上拉
}
void uart_send(char * c)
{
    for (; *c != '\0'; c++)
    {
        while(!(UTRSTAT0 & TXD0READY)) ;     //不断查询,直到可以发送数据
        UTXH0 = *c ;                        //发送数据
    }
}
unsigned char uart_get(void)
{
    while(!(UTRSTAT0 & RXD0READY)) ;     //不断查询,直到接收到了数据
    return URXH0;                        //返回接收到的数据
}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转】AMBA、AHB、APB总线简介

AMBA 简介 随着深亚微米工艺技术日益成熟,集成电路芯片的规模越来越大。数字IC从基于时序驱动的设计方法,发展到基于IP复用的设计方法,并在SOC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基于IP复用的SoC设计中,片上总线设计是最关键的问题。为此,业界出现了很多片上总线标准。其中,由ARM公司推出的AMBA片上总线受到了广大IP开发商和SoC系统集成者的青睐,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工业标准片上结构。AMBA规范主要包括了AHB(Advanced High performance Bus)系统总线和APB(Advanced Peripheral Bus)外围总线。   AMBA 片上总线        AMBA 2.0 规范包括四个部分:AHB、ASB、APB和Test Methodology。AHB的相互连接采用了传统的带有主模块和从模块的共享总线,接口与互连功能分离,这对芯片上模块之间的互连具有重要意义。AMBA已不仅是一种总线,更是一种带有接口模块的互连体系。下面将简要介绍比较重要的AHB和APB总线。 基于 AMBA 的片上系统        一个典型的基于AMBA总线的系统框图如图3所示。        大多数挂在总线上的模块(包括处理器)只是单一属性的功能模块:主模块或者从模块。主模块是向从模块发出读写操作的模块,如CPU,DSP等;从模块是接受命令并做出反应的模块,如片上的RAM,AHB/APB 桥等。另外,还有一些模块同时具有两种属性,例如直接存储器存取(DMA)在被编程时是从模块,但在系统读传输数据时必须是主模块。如果总线上存在多个主模块,就需要仲裁器来决定如何控制各种主模块对总线的访问。虽然仲裁规范是AMBA总线规范中的一部分,但具体使用的算法由RTL设计工程师决定,其中两个最常用的算法是固定优先级算法和循环制算法。AHB总线上最多可以有16个主模块和任意多个从模块,如果主模块数目大于16,则需再加一层结构(具体参阅ARM公司推出的Multi-layer AHB规范)。APB 桥既是APB总线上唯一的主模块,也是AHB系统总线上的从模块。其主要功能是锁存来自AHB系统总线的地址、数据和控制信号,并提供二级译码以产生APB外围设备的选择信号,从而实现AHB协议到APB协议的转换。 ====================================

【转】GPIO编程模拟I2C入门

ARM编程:ARM普通GPIO口线模拟I2C  请教个问题: 因为需要很多EEPROM进行点对点控制,所以我现在要用ARM的GPIO模拟I2C,管脚方向我设 置的是向外的。我用网上的RW24C08的万能程序修改了一下,先进行两根线的模拟,SDA6, SCL6,但是读出来的数不对。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模拟SDA6,SCL6输出方波,在示波 器上看到正确方波,也就是说,我的输出控制是没问题的。 哪位大哥能指点一下,是否在接收时管脚方向要设为向内?(不过IOPIN不管什么方向都可 以读出当前状态值的阿) 附修改的RW24C08()程序: #define  SomeNOP() delay(300); /**/ /* *********************************  RW24C08   **************************************** */ /**/ /* ----------------------------------------------------------------------------- ---  调用方式:void I2CInit(void)   函数说明:私有函数,I2C专用 ------------------------------------------------------------------------------- -- */ void  I2CInit( void ) ... {  IO0CLR  =  SCL6;      // 初始状态关闭总线  SomeNOP();  // 延时   I2CStop();  // 确保初始化,此时数据线是高电平 }   /**/ /* ---------------------------------------------------------------------------- ----  调用方式:void I2CStart(void)   函数说明:私有函数,I2C专用 ------------------------------------------------------------------------------- -- */ void  I2CStart( void )

【转】cs8900网卡的移植至基于linux2.6内核的s3c2410平台

cs8900网卡的移植至基于linux2.6内核的s3c2410平台(转) 2008-03-11 20:58 硬件环境:SBC-2410X开发板(CPU:S3C2410X) 内核版本:2.6.11.1 运行环境:Debian2.6.8 交叉编译环境:gcc-3.3.4-glibc-2.3.3 第一部分 网卡CS8900A驱动程序的移植 一、从网上将Linux内核源代码下载到本机上,并将其解压: #tar jxf linux-2.6.11.1.tar.bz2 二、打开内核顶层目录中的Makefile文件,这个文件中需要修改的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指定目标平台。 移植前:         ARCH?= $(SUBARCH) 移植后: ARCH            :=arm (2)指定交叉编译器。 移植前: CROSS_COMPILE ?= 移植后: CROSS_COMPILE   :=/opt/crosstool/arm-s3c2410-linux-gnu/gcc-3.3.4-glibc-2.3.3/bin/arm-s3c2410-linux-gnu- 注:这里假设编译器就放在本机的那个目录下。 三、添加驱动程序源代码,这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从网上下载了cs8900.c和cs8900.h两个针对2.6.7的内核的驱动程序源代码,将其放在drivers/net/arm/目录下面。 #cp cs8900.c ./drivers/net/arm/ #cp cs8900.h ./drivers/net/arm/ 并在cs8900_probe()函数中,memset (&priv,0,sizeof (cs8900_t));函数之后添加如下两条语句: __raw_writel(0x2211d110,S3C2410_BWSCON); __raw_writel(0x1f7c,S3C2410_BANKCON3); 注:其原因在"第二部分"解释。 (2)、修改drivers/net/arm/目录下的Kconfig文件,在最后添加如下内容: Config ARM_CS8900    tristate "CS8900 support" depends on NET_ETHERNET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