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转】ARM9硬件接口学习之五 UART

在没有引入UART之前,由于没有OS,我们写程序烧到开发板内执行后,并不能在程序的运行过程中打印一些提示信息告诉我们程序究竟运行了如何或者提供接口让用户去控制程序的运行路径,最后也只能通过物理现象去判断程序是否执行成功。

 

使用串口我们便可以实现开发板最基本的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实现同开发板的交互,控制程序的运行,并且在程序运行中打印出一些信息进行debug。实际上bootloaderkernel的控制台(nfs模式)都是通过uart实现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uart在实际开发中是非常重要的。

 

1. s3c2410串口基础

S3C2410A UART详细的规格说明请参考s3c2410datasheet。这里我只分析和试验相关的部分重点。

1) S3c2410uart默认使用的系统时钟是PCLK

这和计算uart的波特率有关。

之前在CLOCK的学习中我也提到过,具体可以看里面那张clock block digram.

http://blog.chinaunix.net/u2/60011/showart_474430.html

 

2) UART的功能模块及数据传输流程

每一个uart都包含一个波特率发生器(Baudrate Generator),发送器(Transmitter),接收器(Receiver)以及一个控制逻辑(Control Unit)。如下图:11-1

波特率发生器使用的时钟可以为PCLK(默认)或者UEXTCLK(主要是为了达到更高的波特率,默认使用PCLK最高为230.4k bps)。发送器和接受器分别包括一个16-byteFIFO以及一个数据移位器(data shifter)。数据通过发送引脚(TxDn)和接收引脚(RxDn)进行发送和接收。

 

发送数据时,CPU通过内部总线将要发送的数据写入Transmit buffer,对程序员来讲即将数据写入Transmit Holding Register(若使用FIFO Mode也是写入这个寄存器,硬件内部会自动判断)。然后Transmitter按照Buad-rate Generator产生的波特率将Transmit Buffer内的数据移入Transmit Shifter, 最后通过TXDn引脚发送出去。

 

接收数据时,接收引脚(RxDn)按一定波特率进行数据接收进来存放在Receive Shifter然后再移入Receive Buffer。对程序员来讲即通过Receive Holding Register读取接收到的数据(类似发送,不管是否使用FIFO Mode都是读该寄存器获取接收到的数据)

 

Transmit Holding RegisterReceive Holding Register都是8 bit大小的寄存器,即每次可读写一个字节数据。

 

3) 波特率的计算

波特率时钟主要是用来提供串口数据发送和接收时所需要的时钟信号。

计算方法为源时钟(默认为PCLK)除以16以及一个16位分频因子(divisor)。分频因子的值存储在baudrate divisor register (UBRDIVn)内,由用户指定。

通常我们计算波特率的方法为根据想要的波特率反过来计算divisor, 然后将该值写入Divisor Register(UBRDIVn)寄存器内。公式如下:

UBRDIVn = (int)(PCLK/(bps x 16) ) -1

Bps为我们需要设置的波特率,比如115200

 

2. s3c2410串口实验

实验代码很简单,非常适合串口编程入门。

内容为:通过串口打印出一行信息提示用户输入一个字符。若用户输入'e'即退出程序。若输入其他字符则重复尝试。

 

下面具体分析:(部分内容引用自《S3C2410完全开发流程》,这里感谢其作者的贡献)

UART的寄存器有11X3(3UART)之多,我们选最简单的方法来进行本实验,用到的寄存器也有8个。不过初始化就用去了5个寄存器,剩下的3个用于接收、发送数据。如此一来,操作UART倒也不复杂。本板使用UART0

1) 初始化:

a. 把使用到的引脚GPH2GPH3定义为TXD0RXD0

GPHCON |= 0xa0; //GPH2,GPH3 set as TXD0,RXD0

GPHUP = 0x0c;   //GPH2,GPH3内部上拉

bULCON0 ( UART channel 0 line control register ):设为0x03

此值含义为:8个数据位,1个停止位,无校验,正常操作模式。

cUCON0 (UART channel 0 control register ):设为0x05

除了位[3:0],其他位都使用默认值。位[3:0]=0b0101表示:发送、接收都使用"中断或查询方式"――本实验使用查询查询方式。

dUFCON0 (UART channel 0 FIFO control register ):设为0x00

每个UART内部都有一个16字节的发送FIFO和接收FIFO,但是本实验不使用FIFO,设为默认值0

eUMCON0 (UART channel 0 Modem control register ):设为0x00

本实验不使用流控,设为默认值0

fUBRDIV0 ( R/W Baud rate divisior register 0 ):设为27

UBRDIV0 = 27;   //波特率为115200

本实验使用PLLPCLK=50MHz,设置波特率为115200,则由公式

UBRDIVn = (int)(PCLK / (bps x 16) ) �1

可以计算得UBRDIV0 = 27,请使用S3C2410数据手册第314页的误差公式验算一下此波特率是否在可容忍的误差范围之内,如果不在,则需要更换另一个波特率(本实验使用的115200是符合的)

 

2) 发送数据:

aUTRSTAT0 ( UART channel 0 Tx/Rx status register )

[2]:无数据发送时,自动设为1。当我们要使用串口发送数据时,先读此位以判断是否有数据正在占用发送口。

[1]:发送FIFO是否为空,本实验未用此位

[0]:接收缓冲区是否有数据,若有,此位设为1。本实验中,需要不断查询此位一判断是否有数据已经被接收。

bUTXH0 (UART channel 0 transmit buffer register )

把要发送的数据写入此寄存器。

 

3) 接收数据:

aUTRSTAT0:如上描述,我们用到位[0]

bURXH0 (UART channel 0 receive buffer register )

当查询到UTRSTAT0 [0]=1时,读此寄存器获得串口接收到的数据。

 

4) 实验源码

/* main.c */
#include "uart.h"
#include "clock.h"
#include "watchdog.h"

int Main(void)
{
    char key = ' ';
    clock_init(); //初始化时钟
    uart_init(); //初始化串口
    close_watchdog();


    uart_send("uart communication success!\r\n");
    
    while(1)
    {
        uart_send("If you want to quit ,please pess 'e'\r\n");
        key = uart_get();
        if (key == 'e')
        {
            uart_send ("you pressed 'e' and you'll quit!\r\n");
            break;
        }
        else
         {
            uart_send("you pressed ");
            uart_send(&key);
            uart_send(",retry!\r\n");
        }
    }
    uart_send("the program exited by user!\r\n");
    return 0;
}

 

注:这里关闭watchdog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系统不断重启干扰uart的实验过程(watchdog默认是打开的)。

 

下面是串口相关部分源码:

void uart_init(void)
{
    ULCON0 = 0x03;     //8N1
    UCON0 = 0x005; //中断或查询方式
    UFCON0 = 0x00;    //不使用FIFO
    UMCON0 = 0x00;    //不使用流控
    UBRDIV0 = 27;    //波特率为115200
    GPHCON |= 0xa0; //GPH2,GPH3 set as TXD0,RXD0
    GPHUP = 0x0c;    //GPH2,GPH3内部上拉
}
void uart_send(char * c)
{
    for (; *c != '\0'; c++)
    {
        while(!(UTRSTAT0 & TXD0READY)) ;     //不断查询,直到可以发送数据
        UTXH0 = *c ;                        //发送数据
    }
}
unsigned char uart_get(void)
{
    while(!(UTRSTAT0 & RXD0READY)) ;     //不断查询,直到接收到了数据
    return URXH0;                        //返回接收到的数据
}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转】AMBA、AHB、APB总线简介

AMBA 简介 随着深亚微米工艺技术日益成熟,集成电路芯片的规模越来越大。数字IC从基于时序驱动的设计方法,发展到基于IP复用的设计方法,并在SOC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基于IP复用的SoC设计中,片上总线设计是最关键的问题。为此,业界出现了很多片上总线标准。其中,由ARM公司推出的AMBA片上总线受到了广大IP开发商和SoC系统集成者的青睐,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工业标准片上结构。AMBA规范主要包括了AHB(Advanced High performance Bus)系统总线和APB(Advanced Peripheral Bus)外围总线。   AMBA 片上总线        AMBA 2.0 规范包括四个部分:AHB、ASB、APB和Test Methodology。AHB的相互连接采用了传统的带有主模块和从模块的共享总线,接口与互连功能分离,这对芯片上模块之间的互连具有重要意义。AMBA已不仅是一种总线,更是一种带有接口模块的互连体系。下面将简要介绍比较重要的AHB和APB总线。 基于 AMBA 的片上系统        一个典型的基于AMBA总线的系统框图如图3所示。        大多数挂在总线上的模块(包括处理器)只是单一属性的功能模块:主模块或者从模块。主模块是向从模块发出读写操作的模块,如CPU,DSP等;从模块是接受命令并做出反应的模块,如片上的RAM,AHB/APB 桥等。另外,还有一些模块同时具有两种属性,例如直接存储器存取(DMA)在被编程时是从模块,但在系统读传输数据时必须是主模块。如果总线上存在多个主模块,就需要仲裁器来决定如何控制各种主模块对总线的访问。虽然仲裁规范是AMBA总线规范中的一部分,但具体使用的算法由RTL设计工程师决定,其中两个最常用的算法是固定优先级算法和循环制算法。AHB总线上最多可以有16个主模块和任意多个从模块,如果主模块数目大于16,则需再加一层结构(具体参阅ARM公司推出的Multi-layer AHB规范)。APB 桥既是APB总线上唯一的主模块,也是AHB系统总线上的从模块。其主要功能是锁存来自AHB系统总...

【转】C++/CLI程序进程之间的通讯

 现在,把大型软件项目分解为一些相交互的小程序似乎变得越来越普遍,程序各部分之间的通讯可使用某种类型的通讯协议,这些程序可能运行在不同的机器上、不同的操作系统中、以不同的语言编写,但也有可能只在同一台机器上,实际上,这些程序可看成是同一程序中的不同线程。而本文主要讨论C++/CLI程序间的通讯,当然,在此是讨论进程间通讯,而不是网络通讯。    简介   试想一个包含数据库查询功能的应用,通常有一个被称为服务端的程序,等待另一个被称为客户端程序发送请求,当接收到请求时,服务端执行相应功能,并把结果(或者错误信息)返回给客户端。在许多情况中,有着多个客户端,所有的请求都会在同一时间发送到同一服务端,这就要求服务端程序要更加高级、完善。   在某些针对此任务的环境中,服务端程序可能只是众多程序中的一个程序,其他可能也是服务端或者客户端程序,实际上,如果我们的数据库服务端需要访问不存在于本机的文件,那么它就可能成为其他某个文件服务器的一个客户端。一个程序中可能会有一个服务线程及一个或多个客户线程,因此,我们需小心使用客户端及服务端这个术语,虽然它们表达了近似的抽象含义,但在具体实现上却大不相同。从一般的观点来看,客户端即为服务端所提供服务的"消费者",而服务端也能成为其他某些服务的客户端。    服务端套接字   让我们从一个具体有代表性的服务端程序开始(请看例1),此程序等待客户端发送一对整数,把它们相加之后返回结果给客户端。   例1: using namespace System; using namespace System::IO; using namespace System::Net; using namespace System::Net::Sockets; int main(array<String^>^ argv) { if (argv->Length != 1) { Console::WriteLine("Usage: Server port"); Environment::Exit(1); } int port = 0; try { port = Int32::Parse(argv[0]); } catch (FormatException^ e) { Console::Wri...

【转】VxWorks入门

1.VxWorks开发方式:交叉开发,即将开发分为主机(host)和目标机(target)两部分。 类似于dos下C语言程序的开发。 合并开发的优点:简单 缺点:资源消耗量大,CPU支持,非标准体系的支持 host (Tornado) target(vxWork) 小程序模块 vxWorks实际采用开发模式 Tornado提供:编辑,编译,调试,性能分析工具,是vxWorks的开发工具 vxWorks:面向对象可以剪裁的实际运行操作系统 2.vxWorks启动方式 <1>Rom方式 (vxWork_rom) vxWorks直接烧入rom <2>Rom引导方式(bootrom+vxWorks) 其中bootrom烧入rom,vxWorks可以通过从串口,网口,硬盘,flash等下载!这里的bootrom不是开发环境中的bootable,在开发环境里bootable指的是vxWorks,downloadable指application 3.调试 <1>attachs/20060907_164540_564.rar 用来在多任务调试时将调试对象绑定到某个任务 <2>任务级调试(attachs/20060907_164540_564.rar taskName) 单个任务的调试不会影响到其他任务的运行,主要用来调用户的应用程序。 全局断点:在调另一任务或本任务时,系统运行本任务断点,则停下。各任务要配合使用。 任务断点:调本任务时,系统运行到本任务断点,则停下。如果没有attachs/20060907_164540_564.rar到本任务,不起作用。 一次性断点:跑到一次之后自动删除。 <3>系统级调试(attachs/20060907_164540_564.rar system) 把所有task和系统core、中断看成一个整体,可用于调试系统和中断。对中断调试,如果不是系统级调试,无论是那种断点都不起作用 !wdbAgent不在调试范围内,当任务级调试时工作在中断方式,系统级调试工作在轮询方式。 !可是使用命令行方式的调试,参看crossWind教程。 4.调度 优先级调度(无条件) 时间片:同优先级,如果时间片没有打开,任务采取先到先运行,运行完毕在交出cpu,如果打开,则轮流使用cpu。 !死循环使比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