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二月 22, 2009的博文

【转】为计划经济正名

为计划经济正名 月落如烟 计划经济这个词,如今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学术界都可谓是声名狼藉了。但凡肯定改革之人,就必然把计划经济这个词等同于效率 低下、无能、大锅饭、官僚体制等等贬义词,从而把计划经济打入十八层地狱不得翻身。虽然中央还算清醒,知道还是要搞宏观控 制,而不能完全像某些激进的自由派经济学家所要求的那样全面自由市场化,但是却再也不敢说计划经济这个词了,取而代之的是 宏观调控这个术语,并且反复宣称中国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着重强调它的市场性而不提计划了。      当然,无论是我们的课本,还是一些头脑清醒的经济学家、中央领导,都还明白计划经济的重要性,也都反复强调过计划经济(宏 观调控)的不可或缺。可是,出于种种维护改革开放大局的考虑,这方面总是语焉不详,以至于普通人中一提到计划经济,第一个 反应就是联想到上面说的效率低下、无能、大锅饭、官僚体制等等。虽然课本上总在强调要两手抓,要搞好计划,然而事实上,我 们就从来没有同时两手都硬过。毛时代当然提计划了,而现在,毫无疑问,各种真假市场经济思想是大行其道,傲然占据各种中国 各种经济理论的核心位置不可动摇。   呜呼!计划经济何其冤枉!难道计划经济真的是十恶不赦的恶魔吗?   我这篇文章就是来替计划经济正名的。   首先就要指出,我们谈论的过去中国的计划经济其实根本就是误指!中国过去的经济体制不应该叫做计划经济,而是命令经济!为 何要让计划经济背黑锅?   我们必须首先分清楚这个概念。何谓命令经济?这是农业时代的产物,它不考虑投入产出系数,没有数理逻辑上的计划均衡概念, 不考虑经济过程的最优化原则,而仅以人们对共同体的依附性为基础,以长官意志、浪漫心理、个人需要或社会上的某种道德激情 来支配经济(见金雁,秦晖著的《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这种经济模式在中国从古以来就一直很发 达。   一般地说,如果把市场机制下通过供求与价格信息反馈调整经济决策的西方经济看作“即时纠错”的经济模式,那么命令经济显然 是一种无法纠错的经济,除非长官意志发生转移。毫无疑问,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长期处于这样一种命令经济的模式下。   而另一种体制则是建立在工业文明、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基础上的现代计划经济。它认为,市场经济的最大问题在于市场的无go- vern-ment

【转】Linux PROC文件系统详细介绍

什么是proc文件系统?   proc文件系统是一个伪文件系统,它只存在内存当中,而不占用外存空间。它以文件系统的方式为访问系统内核数据的操作提供接口。用户和应用程序可以通过proc得到系统的信息,并可以改变内核的某些参数。由于系统的信息,如进程,是动态改变的,所以用户或应用程序读取proc文件时,proc文件系统是动态从系统内核读出所需信息并提交的。它的目录结构如下:   目录名称 目录内容 apm 高级电源管理信息 cmdline 内核命令行 Cpuinfo 关于Cpu信息 Devices 可以用到的设备(块设备/字符设备) Dma 使用的DMA通道 Filesystems 支持的文件系统 Interrupts 中断的使用 Ioports I/O端口的使用 Kcore 内核核心印象 Kmsg 内核消息 Ksyms 内核符号表 Loadavg 负载均衡 Locks 内核锁 Meminfo 内存信息 Misc 杂项 Modules 加载模块列表 Mounts 加载的文件系统 Partitions 系统识别的分区表 Rtc 实时时钟 Slabinfo Slab池信息 Stat 全面统计状态表 Swaps 对换空间的利用情况 Version 内核版本 Uptime 系统正常运行时间   并不是所有这些目录在你的系统中都有,这取决于你的内核配置和装载的模块。另外,在/proc下还有三个很重要的目录:net,scsi和sys。 Sys目录是可写的,可以通过它来访问或修改内核的参数(见下一部分),而net和scsi则依赖于内核配置。例如,如果系统不支持scsi,则scsi 目录不存在。   除了以上介绍的这些,还有的是一些以数字命名的目录,它们是进程目录。系统中当前运行的每一个进程都有对应的一个目录在/proc下,以进程的 PID号为目录名,它们是读取进程信息的接口。而self目录则是读取进程本身的信息接口,是一个link。Proc文件系统的名字就是由之而起。进程目录的结构如下:   目录名称 目录内容 Cmdline 命令行参数 Environ 环境变量值 Fd 一个包含所有文件描述符的目录 Mem 进程的内存被利用情况 Stat 进程状态 Status 进程当前状态,以可读的方式显示出来 C

【转】cramfs文件系统中ARM9上的移植

在复习软考之前我一直在做文件系统的移植,包括cramfs,jffs2,yaffs2,由于前面三天用来复习了,所以现在才重新开始做,但是今晚把之前做过的一些东西做一些总结吧,希望对各位后来者有所帮助,也方便以后自己查阅。(yaffs2只是做了一个晚上,至今还不能启动,cramfs和jffs2可以启动了) 现在先给出网上一些热心网友贴出了一个linux2.6内核的移植过程(我也是参照这个步骤做的) linux-2.6内核已经支持S3C2410处理器的多种硬件板,我们可以参考SMDK2410参考板来移植开发板的内核。 实验 步骤: (1)准备工作 (2)修改顶层Makefile (3)添加分区 (4)添加devfs (5)配置编译内核 一、准备工作 建立工作目录 ,下载源码,安装交叉工具链,步骤如下。 mkdir / root /build_kernel cd /root/build_kernel wget -c http://www.kernel.org/pub/linux/kernel/v2.6/linux2.6.14.1.tar.bz2 tar jxvf linux2.6.14.1.tar.bz2 或者到上面的网址去下载 二、 修改 顶层 Makefile 修改内核目录树根下的的Makefile ,指明体系结构是arm,交叉编译工具是arm-linux-。 vi Makefile 找到ARCH和CROSS_COMPILE,修改 ARCH ?= arm CROSS_COMPILE ?= /usr/local/arm/3.4.4/bin/ arm-linux- 保存退出 。 这里使用的交叉工具链是3.4.4版本的交叉工具链,需要自己安装,交叉工具链要用好几个,用别人做好的就可以了,当然自己做也可以,但是比较麻烦。 三、 设置flash分区 此处一共要修改 2 个文件,分别是: arch/arm/mach - s3c2410/devs.c        ;指明分区信息 arch/arm/mach - s3c2410/mach-smdk2410.c   ;指定启动时初始化 3.1指明分区信息 在arch/arm/mach-s3c2410/devs.c文件中: vi arch/arm/mach-

【转】Linux系统日志文件系统及性能分析

发布时间:2006.10.04 04:46      来源:赛迪网技术社区      作者:张文江 吴庆波 日志文件系统可以在系统发生断电或者其它系统故障时保证整体数据的完整性,Linux是目前支持日志文件系统最多的操作系统之一,本文重点研究了Linux常用的日志文件系统:EXT3、ReiserFS、XFS和JFS日志技术,并采用标准的测试工具PostMark和 Bonnie++对它们进行了测试,给出了详细的性能分析,对Linux服务器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概述 所谓日志文件系统是在传统文件系统的基础上,加入文件系统更改的日志记录,它的设计思想是:跟踪记录文件系统的变化,并将变化内容记录入日志。日志文件系统在磁盘分区中保存有日志记录,写操作首先是对记录文件进行操作,若整个写操作由于某种原因(如系统掉电)而中断,系统重启时,会根据日志记录来恢复中断前的写操作。在日志文件系统中,所有的文件系统的变化都被记录到日志,每隔一定时间,文件系统会将更新后的元数据及文件内容写入磁盘。在对元数据做任何改变以前,文件系统驱动程序会向日志中写入一个条目,这个条目描述了它将要做些什么,然后它修改元数据。目前Linux的日志文件系统主要有:在Ext2基础上开发的Ext3,根据面向对象思想设计的ReiserFS,由SGI IRIX系统移植过来的XFS,由IBM AIX系统移植过来的JFS,其中EXT3完全兼容EXT2,其磁盘结构和EXT2完全一样,只是加入日志技术;而后三种文件系统广泛使用了B树以提高文件系统的效率。 二、Ext3 Ext3 文件系统是直接从Ext2文件系统发展而来,目前Ext3文件系统已经非常稳定可靠,它完全兼容Ext2文件系统,用户可以平滑地过渡到一个日志功能健全的文件系统。Ext3日志文件系统的思想就是对文件系统进行的任何高级修改都分两步进行。首先,把待写块的一个副本存放在日志中;其次,当发往日志的 I/O 数据传送完成时(即数据提交到日志),块就写入文件系统。当发往文件系统的I/O 数据传送终止时(即数据提交给文件系统),日志中的块副本就被丢弃。 2.1 Ext3日志模式 Ext3既可以只对元数据做日志,也可以同时对文件数据块做日志。具体来说,Ext3提供以下三种日志模式: 日志(Journal ) 文件系统所有数

【转】走进Linux世界:文件管理

发布时间:2004.12.02 10:41      来源:赛迪网-开放系统世界      作者:北京信息工程学院 孟庆昌      摘要: 本讲介绍Linux系统中文件管理的概念,包括常用命令格式、文件类型、目录结构、文件系统及其安装。     众所周知,我们上机时是通过用户界面与计算机打交道。用户界面定义了用户与计算机交流的不同方式,常见的有图形界面、命令界面及程序界面。每个人喜欢什么样的用户界面取决于教育背景及经验。Linux提供了几种不同的用户界面,其中,命令界面是Linux系统下最简单、但也是功能最强的用户界面。     我们经常要利用文件来存放信息和数据、创建/删除文件、打开/关闭文件、读/写文件等,用户最常用的操作几乎都与文件相关。      常用命令格式     Linux提供了几百条命令,虽然这些命令的功能不同,但它们的使用方式和规则都是统一的。     Linux命令的一般格式是:     命令名 [选项] [参数1] [参数2]……     ◆命令名由小写的英文字母构成,往往是表示相应功能的英文单词或单词的缩写。例如,date表示日期;who表示谁在系统中;cp是copy的缩写,表示拷贝文件等。     ◆方括号中的部分表明对命令行来讲不是必须的,即可有可无。例如,可以直接在提示符后面输入命令date,显示当前的日期和时间;也可以在date命令名后面带有选项和参数,如“date -s 15:30:00”,设置系统时间为下午3点30分。     ◆选项是对命令的特别定义,以“-”开始,多个选项可用一个“-”连起来,如“ls -l -a”与“ls -la”相同。     ◆命令行的参数提供命令运行的信息,或者是命令执行过程中所使用的文件名。通常参数是一些文件名,告诉命令从哪里可以得到输入,以及把输出送到什么地方。     ◆如果命令行中没有提供参数,命令将从标准输入文件(即键盘)接受数据,输出结果显示在标准输出文件(即显示器)上,而错误信息则显示在标准错误输出文件(即显示器)上。可使用重定向功能对这些文件进行重定向。     ◆命令在正常执行后返回一个0值,表示执行成功;如果命令执行过程中出错,没有完成全部工作,则返回一个非零值(在Shell中可用变量$?查看)。在Shell脚本中,可用命令返回值作为控制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