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转贴】GNU LD用法

1、什么是ld?它有什么作用?
 
    ld是GNU binutils工具集中的一个,是众多Linkers(链接器)的一种。完成的功能自然也就是链接器的基本功能:把各种目标文件和库文件链接起来,并重定向它们的数据,完成符号解析。Linking其实主要就是完成四个方面的工作:storage allocation、symbol management、libraries、relocation。
 
    ld可以识别一种Linker command Language表示的linker scriopt文件来显式的控制链接的过程。通过BFD(Binary Format Description)库,ld可以读取和操作COFF(common object file format)、ELF(executable and linking format)、a.out等各种格式的目标文件。
 
2、常用的选项
 
-b TARGET  设置目标文件的文件格式
-e ADDRESS 设置目标文件的开始地址
-EB  链接big-endian的目标文件
-EL  链接small-endian的目标文件
-l LIBNAME    创建执行程序时要链接的库文件(比如某个库为test,则可以为-ltest)
-L DIRECTORY  寻找要链接的库文件时搜索的文件路径
-o FILE  设置输出文件的名字
-s  去除输出文件中的所有符号信息
-S  去除输出文件中的调试符号信息
-T FILE  读取链接描述脚本,以确定符号等的定位地址
-v  输出ld的版本信息
-x  去除所有的局部符号信息
-X  去除临时的局部符号信息,默认情况下会设置这个选项
-Bstatic   创建的输出文件链接静态链接库
-Bdynamic  创建的输出文件链接动态链接库
-Tbss ADDRESS  设置section bss的起始地址
-Tdata ADDRESS 设置section data的起始地址
-Ttext ADDRESS 设置section text的起始地址
 
3、链接描述脚本
 
    链接描述脚本描述了各个输入文件的各个section如何映射到输出文件的各section中,并控制输出文件中section和符号的内存布局。
 
    目标文件中每个section都有名字和大小,而且可以标识为loadable(表示该section可以加载到内存中)、allocatable(表示必须为这个section开辟一块空间,但是没有实际内容下载到这里)。如果不是loadable或者allocatable,则一般含有调试信息。
 
    每个有loadable或allocatable标识的输出section有两种地址,一种是VMA(Virtual Memory Address),这种地址是输出文件运行时section的运行地址;一种是LMA(Load Memory Address),这种地址是加载输出文件时section的加载地址。一般,这两种地址相同。但在嵌入式系统中,经常存在执行地址和加载地址不一致的情况。如把输出文件加载到开发板的flash存储器中(地址由LMA指定),但运行时,要把flash存储器中的输出文件复制到SDRAM中运行(地址有 VMA指定)。
 
    在链接脚本中使用注释,可以用“/*...*/”。
 
    每个目标文件有许多符号,每个符号有一个名字和一个地址,一个符号可以是定义的,也可以是未定义的。对于普通符号,需要一个特殊的标识,因为在目标文件中,普通符号没有一个特定的输入section。链接器会把普通符号处理成好像它们都在一个叫做COMMON的section中。
 
下面给出vivi的ld script的内容及分析。
(1)[Makefile]
 

LINKFLAGS = -Tarch/vivi.lds -Bstatic

 
    可见,链接的脚本是arch/vivi.lds,而且链接静态库。但是在arch下没有vivi.lds,而是有vivi.lds.in。看了一下vivi.lds.in的内容,
 

SECTIONS {
  . = TEXTADDR;
  .text : { *(.text) }
  .data ALIGN(4) : { *(.data) }
  .bss ALIGN(4) : { *(.bss) *(COMMON) }
}

 
    很明显,这个就是原始的vivi的链接脚本。但是存在一个变量TEXTADDR没有赋值,也就是说,这个量根据配置的不同是不同的,所以肯定就在Makefile中执行了生成方法。下一步就要看[arch/Makefile]
 
(2)[arch/Makefile]
 

LDSCRIPT = arch/vivi.lds.in

 

ifeq ($(CONFIG_ARCH_S3C2410),y)
MACHINE = s3c2410
  ifeq ($(CONFIG_S3C2410_NAND_BOOT),y)
    TEXTADDR = 0x33f00000
  else
    TEXTADDR = 0x00000000
  endif
endif

 

vivi: $(HEAD) arch/vivi.lds

arch/vivi.lds: $(LDSCRIPT)
        @sed s/TEXTADDR/$(TEXTADDR)/ $(LDSCRIPT) >$@

 
    很明显,这步主要完成的工作就是要把vivi.lds.in文件中的TEXTADDR用配置后的实际值来代替。根据我的配置,这里我的TEXTADDR就是0x33f00000.
 
 

SECTIONS {
  . = 0x33f00000;
  .text : { *(.text) }
  .data ALIGN(4) : { *(.data) }
  .bss ALIGN(4) : { *(.bss) *(COMMON) }
}

    SECTIONS表示段。第一行表示当前地址为0x33f00000,就是VMA,同时也是text段的起始地址。第二行用了通配符*表示所有字符,这里的意思就是说指定的每个目标文件的text section的内容都放到同一个.text中。第三行表示指定的每个目标文件的data section的内容都放到同一个.data中,而且要四字节边界对齐。第四行表示指定的每个目标文件的bss section的内容都放到同一个.bss中,所有的普通符号都放到COMMON中,而且要四字节边界对齐。

    这算是最为简单的ld scripts,不过也够用了。如果不考虑对齐等因素,则可以直接在命令行中指定-Ttext 0x33f00000,就可以完成了。当然,对Linux kernel等,ld scripts要处理复杂的内存分配等操作,相应的要复杂一些,读那些的方法就是查阅using ld手册,同时还要研究MCU的内存分配,这样才能作出合理的安排。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转】AMBA、AHB、APB总线简介

AMBA 简介 随着深亚微米工艺技术日益成熟,集成电路芯片的规模越来越大。数字IC从基于时序驱动的设计方法,发展到基于IP复用的设计方法,并在SOC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基于IP复用的SoC设计中,片上总线设计是最关键的问题。为此,业界出现了很多片上总线标准。其中,由ARM公司推出的AMBA片上总线受到了广大IP开发商和SoC系统集成者的青睐,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工业标准片上结构。AMBA规范主要包括了AHB(Advanced High performance Bus)系统总线和APB(Advanced Peripheral Bus)外围总线。   AMBA 片上总线        AMBA 2.0 规范包括四个部分:AHB、ASB、APB和Test Methodology。AHB的相互连接采用了传统的带有主模块和从模块的共享总线,接口与互连功能分离,这对芯片上模块之间的互连具有重要意义。AMBA已不仅是一种总线,更是一种带有接口模块的互连体系。下面将简要介绍比较重要的AHB和APB总线。 基于 AMBA 的片上系统        一个典型的基于AMBA总线的系统框图如图3所示。        大多数挂在总线上的模块(包括处理器)只是单一属性的功能模块:主模块或者从模块。主模块是向从模块发出读写操作的模块,如CPU,DSP等;从模块是接受命令并做出反应的模块,如片上的RAM,AHB/APB 桥等。另外,还有一些模块同时具有两种属性,例如直接存储器存取(DMA)在被编程时是从模块,但在系统读传输数据时必须是主模块。如果总线上存在多个主模块,就需要仲裁器来决定如何控制各种主模块对总线的访问。虽然仲裁规范是AMBA总线规范中的一部分,但具体使用的算法由RTL设计工程师决定,其中两个最常用的算法是固定优先级算法和循环制算法。AHB总线上最多可以有16个主模块和任意多个从模块,如果主模块数目大于16,则需再加一层结构(具体参阅ARM公司推出的Multi-layer AHB规范)。APB 桥既是APB总线上唯一的主模块,也是AHB系统总线上的从模块。其主要功能是锁存来自AHB系统总线的地址、数据和控制信号,并提供二级译码以产生APB外围设备的选择信号,从而实现AHB协议到APB协议的转换。 ====================================

【转】GPIO编程模拟I2C入门

ARM编程:ARM普通GPIO口线模拟I2C  请教个问题: 因为需要很多EEPROM进行点对点控制,所以我现在要用ARM的GPIO模拟I2C,管脚方向我设 置的是向外的。我用网上的RW24C08的万能程序修改了一下,先进行两根线的模拟,SDA6, SCL6,但是读出来的数不对。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模拟SDA6,SCL6输出方波,在示波 器上看到正确方波,也就是说,我的输出控制是没问题的。 哪位大哥能指点一下,是否在接收时管脚方向要设为向内?(不过IOPIN不管什么方向都可 以读出当前状态值的阿) 附修改的RW24C08()程序: #define  SomeNOP() delay(300); /**/ /* *********************************  RW24C08   **************************************** */ /**/ /* ----------------------------------------------------------------------------- ---  调用方式:void I2CInit(void)   函数说明:私有函数,I2C专用 ------------------------------------------------------------------------------- -- */ void  I2CInit( void ) ... {  IO0CLR  =  SCL6;      // 初始状态关闭总线  SomeNOP();  // 延时   I2CStop();  // 确保初始化,此时数据线是高电平 }   /**/ /* ---------------------------------------------------------------------------- ----  调用方式:void I2CStart(void)   函数说明:私有函数,I2C专用 ------------------------------------------------------------------------------- -- */ void  I2CStart( void )

【转】cs8900网卡的移植至基于linux2.6内核的s3c2410平台

cs8900网卡的移植至基于linux2.6内核的s3c2410平台(转) 2008-03-11 20:58 硬件环境:SBC-2410X开发板(CPU:S3C2410X) 内核版本:2.6.11.1 运行环境:Debian2.6.8 交叉编译环境:gcc-3.3.4-glibc-2.3.3 第一部分 网卡CS8900A驱动程序的移植 一、从网上将Linux内核源代码下载到本机上,并将其解压: #tar jxf linux-2.6.11.1.tar.bz2 二、打开内核顶层目录中的Makefile文件,这个文件中需要修改的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指定目标平台。 移植前:         ARCH?= $(SUBARCH) 移植后: ARCH            :=arm (2)指定交叉编译器。 移植前: CROSS_COMPILE ?= 移植后: CROSS_COMPILE   :=/opt/crosstool/arm-s3c2410-linux-gnu/gcc-3.3.4-glibc-2.3.3/bin/arm-s3c2410-linux-gnu- 注:这里假设编译器就放在本机的那个目录下。 三、添加驱动程序源代码,这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从网上下载了cs8900.c和cs8900.h两个针对2.6.7的内核的驱动程序源代码,将其放在drivers/net/arm/目录下面。 #cp cs8900.c ./drivers/net/arm/ #cp cs8900.h ./drivers/net/arm/ 并在cs8900_probe()函数中,memset (&priv,0,sizeof (cs8900_t));函数之后添加如下两条语句: __raw_writel(0x2211d110,S3C2410_BWSCON); __raw_writel(0x1f7c,S3C2410_BANKCON3); 注:其原因在"第二部分"解释。 (2)、修改drivers/net/arm/目录下的Kconfig文件,在最后添加如下内容: Config ARM_CS8900    tristate "CS8900 support" depends on NET_ETHERNET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