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转】cramfs文件系统中ARM9上的移植

在复习软考之前我一直在做文件系统的移植,包括cramfs,jffs2,yaffs2,由于前面三天用来复习了,所以现在才重新开始做,但是今晚把之前做过的一些东西做一些总结吧,希望对各位后来者有所帮助,也方便以后自己查阅。(yaffs2只是做了一个晚上,至今还不能启动,cramfs和jffs2可以启动了)

现在先给出网上一些热心网友贴出了一个linux2.6内核的移植过程(我也是参照这个步骤做的)

linux-2.6内核已经支持S3C2410处理器的多种硬件板,我们可以参考SMDK2410参考板来移植开发板的内核。

实验步骤:

(1)准备工作

(2)修改顶层Makefile

(3)添加分区

(4)添加devfs

(5)配置编译内核

一、准备工作

建立工作目录,下载源码,安装交叉工具链,步骤如下。

mkdir /root/build_kernel

cd /root/build_kernel

wget -c http://www.kernel.org/pub/linux/kernel/v2.6/linux2.6.14.1.tar.bz2

tar jxvf linux2.6.14.1.tar.bz2

或者到上面的网址去下载

二、修改顶层Makefile

修改内核目录树根下的的Makefile,指明体系结构是arm,交叉编译工具是arm-linux-。

vi Makefile

找到ARCH和CROSS_COMPILE,修改

ARCH ?= arm

CROSS_COMPILE ?= /usr/local/arm/3.4.4/bin/arm-linux-

保存退出

这里使用的交叉工具链是3.4.4版本的交叉工具链,需要自己安装,交叉工具链要用好几个,用别人做好的就可以了,当然自己做也可以,但是比较麻烦。

三、设置flash分区

此处一共要修改2个文件,分别是:

arch/arm/mach-s3c2410/devs.c        ;指明分区信息

arch/arm/mach-s3c2410/mach-smdk2410.c   ;指定启动时初始化

3.1指明分区信息

在arch/arm/mach-s3c2410/devs.c文件中:

vi arch/arm/mach-s3c2410/devs.c

在arch/arm/mach-s3c2410/devs.c文件添加的内容包括:

(1)添加包含头文件。

(2)建立nand flash分区表。

(3)假如分区信息

(4)建立Nand Flash芯片支持

(5)加入Nand Flash芯片支持到Nand Flash驱动

(1)添加包含头文件。

#include <linux/mtd/partitions.h>

#include <linux/mtd/nand.h>

#include <asm/arch/nand.h>

(2)建立Nand Flash分区表

/* 一个Nand Flash总共64MB, 按如下大小进行分区 */

/* NAND Controller */

static struct mtd_partition partition_info[] ={

{ /* 256kB */

name: "boot",

size: 0x00040000,

offset: 0x0,

},{ /*1.75MB */

name: "kernel",

size: 0x001C0000,

offset: 0x00040000,

}, { /* 30MB */

name: "root",

size: 0x01e00000,

offset: 0x00200000,

}, { /* 32MB */

name: "user",

size: 0x02000000,

offset: 0x02000000,

}

};

name: 代表分区名字

size: 代表flash分区大小(单位:字节)

offset: 代表flash分区的起始地址(相对于0x0的偏移)

目标板计划分4个区,分别存放boot, kernel, rootfs以及以便以后扩展使用的用户文件系统空间。

(3)加入Nand Flash分区

struct s3c2410_nand_set nandset ={

nr_partitions: 4,         /* 指明partition_info中定义的分区数目 */

partitions: partition_info, /* 分区信息表*/

};

(4) 建立Nand Flash芯片支持

struct s3c2410_platform_nand superlpplatform={

tacls:0,

twrph0:30,

twrph1:0,

sets: &nandset,

nr_sets: 1,

};

sets: 支持的分区集

nr_set:分区集的个数

(6)加入Nand Flash芯片支持到Nand Flash驱动

另外,还要修改此文件中的s3c_device_nand结构体变量,添加对dev成员的赋值

struct platform_device s3c_device_nand = {

.name = "s3c2410-nand",   /* Device name */

.id = 1,   /* Device ID */

.num_resources = ARRAY_SIZE(s3c_nand_resource),

.resource = s3c_nand_resource, /* Nand Flash Controller Registers */

/* Add the Nand Flash device */

.dev = {

.platform_data = &superlpplatform

}

};

name: 设备名称

id: 有效设备编号,如果只有唯一的一个设备为1,有多个设备从0开始计数.

num_resource: 有几个寄存器区

resource: 寄存器区数组首地址

dev: 支持的Nand Flash设备

3.2 指定启动时初始化

kernel启动时依据我们对分区的设置进行初始配置.

arch/arm/mach-s3c2410/mach-smdk2410.c文件

vi arch/arm/mach-s3c2410/mach-smdk2410.c

修改smdk2410_devices[].指明初始化时包括我们在前面所设置的flash分区信息

static struct platform_device *smdk2410_devices[] __initdata = {

&s3c_device_usb,

&s3c_device_lcd,

&s3c_device_wdt,

&s3c_device_i2c,

&s3c_device_iis,

/* 添加如下语句即可 */

&s3c_device_nand,

};

保存,退出。

四、支持启动时挂载devfs

为了我们的内核支持devfs以及在启动时并在/sbin/init运行之前能自动挂载/dev为devfs文件系统,修改fs/Kconfig文件

vi fs/Kconfig

找到menu "Pseudo filesystems"

添加如下语句:

config DEVFS_FS

bool "/dev file system support (OBSOLETE)"

default y

config DEVFS_MOUNT

bool "Automatically mount at boot"

default y

depends on DEVFS_FS 

五、配置编译内核

cp arch/arm/configs/smdk2410_defconfig .config

make smdk2410_defconfig

make menuconfig

在smdk2410_defconfig基础上,我所增删的内核配置项如下:

这里约定“#”后面的是注释部分。

Loadable module support -->

[*] Enable loadable module support

[*] Automatic kernel module loading

System Type --> [*] S3C2410 DMA support

Boot options --> Default kernel command string:

noinitrd root=/dev/mtdblock2 init=/linuxrc console=ttySAC0,115200

#说明:mtdblock2代表我的第3个flash分区,它是我的rootfs

# console=ttySAC0,115200使kernel启动期间的信息全部输出到串口0上.

# 2.6内核对于串口的命名改为ttySAC0,但这不影响用户空间的串口编程。

# 用户空间的串口编程针对的仍是/dev/ttyS0等

Floating point emulation -->

[*] NWFPE math emulation

This is necessary to run most binaries!!!

#接下来要做的是对内核MTD子系统的设置

Device Drivers -->

Memory Technology Devices (MTD) -->

[*] MTD partitioning support

#支持MTD分区,这样我们在前面设置的分区才有意义

[*] Command line partition table parsing

#支持从命令行设置flash分区信息,灵活

RAM/ROM/Flash chip drivers -->

<*> Detect flash chips by Common Flash

Interface (CFI) probe

<*> Detect nonCFI

AMD/JEDECcompatible

flash chips

<*> Support for Intel/Sharp flash chips

<*> Support for AMD/Fujitsu flash chips

<*> Support for ROM chips in bus mapping

NAND Flash Device Drivers -->

<*> NAND Device Support

<*> NAND Flash support for S3C2410/S3C2440 SoC

Character devices >

[*] Nonstandard serial port support

[*] S3C2410 RTC Driver

#接下来做的是针对文件系统的设置,本人实验时目标板上要上的文件系统是cramfs,故做如下配置

File systems -->

<> Second extended fs support

#去除对ext2的支持

Pseudo filesystems -->

[*] /proc file system support

[*] Virtual memory file system support (former shm fs)

[*] /dev file system support (OBSOLETE)

[*] Automatically mount at boot (NEW)

#这里会看到我们前先修改fs/Kconfig的成果,devfs已经被支持上了

Miscellaneous filesystems -->

<*> Journalling Flash File System v2 (JFFS2) support

[*]    JFFS2 write-buffering support

[*]    Advanced compression options for JFFS2

JFFS2 default compression mode (priority)   --->  

(X) size (EXPERIMENTAL)

#选择JFFS2文件系统的压缩格式“size”

<*> Compressed ROM file system support (cramfs)

#支持jffs2和cramfs文件系统

这里要选你自己做的文件系统是什么,要选上文件系统支持,要不无法启动内核。

Network File Systems -->

<*> NFS file system support

保存退出,产生.config文件.

编译内核

make

注意:若编译内核出现如下情况

LD .tmp_vmlinux1

armlinuxld:

arch/arm/kernel/vmlinux.lds:1439: parse error

make: *** [.tmp_vmlinux1] Error 1

解决方法修改arch/arm/kernel/vmlinux.lds

vi arch/arm/kernel/vmlinux.lds

将文件尾2条的ASSERT注释掉;

/* ASSERT((__proc_info_end __proc_info_begin), "missing CPU support") */

/* ASSERT((__arch_info_end __arch_info_begin), "no machine record defined") */

然后重新make zImage即可。

   

    编译完成后会在arch/arm/boot/目录下生产zImage内核映象。zImage映象是可引导的,压缩的内核映象,就是我们要移植到开发板上的内核映象文件。

当时我以为要加u-boot 的头,但是实际证明,不用也是可以引导的,直接把zImage烧到上面的内核分区上即可,用如下命令:先把zImage放到tftp的工作目录下,启动板子,进入u-boot,执行:tftp 0x30008000 zImage(事先要在板子上设置serverip为你的电脑的ip,并确认连上网线),然后执行 nand erase 0x30000 0x1c0000(表示把nand flash里面从地址0x30000开始的0x1c0000个字节的内容全部擦除,因为nand flash是要先擦除才可以写入的,我们通过tftp下载到板子上的东西是放在SDRAM上的,掉电即消失,所以我们要把它们放到flash上。)   其中的0x1c0000 可以改的,0x30000是你内核烧进去的地址,也上面加到内核中的分区对应,这个值也可以改,只要你的内核烧进去以后不会超过你内核的分区。确定内核的大小小于内核分区的大小后可以执行烧内核到flash的命令了:nand write 0x30008000 0x30000 0x1c0000 烧写完毕后后给出OK的提示,否则就是ERROR,如果是错误的话很有可能就启动不了啦,重新回到上面检查一下吧,或者把错误拿到google或者百度上看一下这个时候内核烧写完毕。文件系统请看下一篇。

Busybox下载地址http://www.busybox.net/downloads/busybox-1.5.0.tar.bz2

实验步骤:

1 建立工作目录

设定工作目录为/root/build_rootfs/, 下载busybox到该目录

mkdir /root/build_rootfs

2 建立根目录, 该目录就是我们要移植到目标板上的目录,对于嵌入式的文件系统,根目录下必要的目录包括bin,dev,etc,usr,lib,sbin。

cd /root/build_rootfs

mkdir rootfs

cd rootfs

mkdir bin dev etc usr lib sbin proc

mkdir usr/bin usr/sbin usr/lib

3 交叉编译busybox,

#解压

tar jxvf busybox-1.5.0.tar.ba2

mv busybox-1.5.0 busybox

cd busybox

#添加交叉工具链

export PATH=/usr/local/arm/3.3.2/bin:$PATH

make defconfig

make menuconfig

#配置时,我们基于默认配置,再配置它为静态编译,安装时不要/usr路径,把Miscellaneous Utilities #下的“taskset”选项去掉,不然会出错。

#如下:

Busybox setting

->builds options

->[*] build busybox as a static binary

->installitation options

->[*] dont use /usr

Miscellaneous Utilities ―>

[   ] taskset

保存退出。

#编译安装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 CONFIG_PREFIX=/root/build_rootfs/rootfs all install

ARCH指定平台

CROSS_COMPILE指定交叉编译

CONFIG_PRRFIX指定安装的路径

#把安装的linuxrc删除

cd /root/build_rootfs/rootfs

rm linuxrc

3 copy C

交叉应用程序的开发需要用到交叉编译的链接库,交叉编译的链接库是在交叉工具链的lib目录下;我们在移植应用程序到我们的目标板的时候,需要把交叉编译的链接库也一起移植到目标板上,这里我们用到的交叉工具链的路径是/usr/local/arm/3.3.2/,所以链接库的目录是/usr/local/arm/3.3.2/lib(本来跟目标板相关的目录是/usr/local/arm/3.3.2/arm-linux, 因此要拷贝的链接库应该在/usr/local/arm/3.3.2/arm-linux/lib下,但是此目录的很多链接都是链接到/usr/local/arm/3.3.2/lib目录下的库文件,所以我们从/usr/local/arm/3.3.2/lib目录拷贝库),此目录下有四种类型的文件。

注意:3.4.4版本的交叉工具链的库文件路径是:/usr/local/arm/3.4.4/sysroot/lib

实际的共享链接库

如:libc-2.3.2.so

主修订版本的符合链接

如:libc.so.6

与版本无关的符合链接(链接到主修订版本的符合链接)

如:libc.so

静态链接库包文件

如:libc.a

以上四种类型的文件,我们只需要两种:实际的共享链接库;主修订版本的符合链接,还有动态连接器及其符号链接。

#进入链接库目录

cd /usr/local/arm/3.3.2/lib

#编写一个shell文件用于copy实际的共享链接库;主修订版本的符合链接;动态连接器及其符号链接到目标板根目录下的lib(在这里是/root/)。

vi cp.sh

#内容如下:

for file in libc libcrypt libdl libm libpthread libresolv libutil

do

cp $file-*.so /root/build_rootfs/rootfs/lib

cp -d $file.so.[*0-9] /root/build_rootfs/rootfs/lib

done

cp -d ld*.so* /root/build_rootfs/rootfs/lib

#保存退出

#第一个cp命令会复制实际的共享库

#第二个cp命令会复制符合链接本身

#第三个cp命令会复制动态连接器及其符合链接

#执行刚编写的shell。

source cp.sh

#这样就把链接库复制过来了。

#接着我们还要缩小复制过来的链接库的体积,如下:

arm-linux-strip s /root/build_rootfs/rootfs/lib/lib*

5 建立配置文件

这里我们没有添加inittab等文件,我们只是添加了一个c shell初始化时读取的文件。

内核启动的最后,会执行sbin/init程序,init程序在启动的最后会执行/bin/sh,sh在启动的时候会读取/etc/profile文件。关于linux启动流程可以参考:

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linux/kernel/startup/index.html

我们在/etc/profile文件里设定PATH,LD_RARYLIB_PATH环境变量,目的是配置用户程序运行的环境。

cd /root/build_rootfs/rootfs/etc

vi profile

内容如下

#!/bin/sh

echo "Set seaech library in /etc/profile"

export LD_LIBRARY_PATH=/lib

echo "Set user path in /etc/profile"

export PATH=/bin:/sbin:/usr/bin

保存退出

6 添加一个用户程序

进入工作目录

cd /root/build_rootfs/

编辑源文件

vi hello.c

内容如下

#include <stdio.h>

main()

{

printf(welcome to my rootfs\n);

}

保存退出

交叉编译

arm-linux-gcc hello.c o hello

复制到目标板的根目录

mv hello /root/build_rootfs/rootfs/usr/bin

7 制作cramfs映像

我们在光盘资料盘下的“Linux内核源码包和工具\toolchain”可以找到mkcramfs工具,把它复制到“/root/build_rootfs”目录下。

cd /root/build_rootfs/

mkcramfs rootfs rootfs.cramfs

rootfs.cramfs就是我们要烧写到目标板的映像文件

8 烧写rootfs.cramfs到2分区,启动开发板,运行hello程序。

将rootfs.cramfs文件拷贝到tftp下载的目录下,如拷贝到linux 系统中的/tftpboot目录;

开发板的u-boot通过tftp命令下载;

根据内核中的分区表来烧写(烧到“root”标记的分区中,即文件系统区);烧写规则同烧写内核(见(一)),先通过tftp下载到SDRAM中然后擦除nand flash,然后再写入nand flash。

烧写好内核和文件系统后,linux2.6即可启动,但是还要在u-boot中设置好参数:

#setenv bootcmd nand read 0x30008000 0x40000 0x1c0000 \;go 0x30008000

#setenv bootargs noinitrd root=/dev/mtdblock/3 console=ttySAC0

#saveenv

#reset

即可见到linux2.6启动界面。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转】AMBA、AHB、APB总线简介

AMBA 简介 随着深亚微米工艺技术日益成熟,集成电路芯片的规模越来越大。数字IC从基于时序驱动的设计方法,发展到基于IP复用的设计方法,并在SOC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基于IP复用的SoC设计中,片上总线设计是最关键的问题。为此,业界出现了很多片上总线标准。其中,由ARM公司推出的AMBA片上总线受到了广大IP开发商和SoC系统集成者的青睐,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工业标准片上结构。AMBA规范主要包括了AHB(Advanced High performance Bus)系统总线和APB(Advanced Peripheral Bus)外围总线。   AMBA 片上总线        AMBA 2.0 规范包括四个部分:AHB、ASB、APB和Test Methodology。AHB的相互连接采用了传统的带有主模块和从模块的共享总线,接口与互连功能分离,这对芯片上模块之间的互连具有重要意义。AMBA已不仅是一种总线,更是一种带有接口模块的互连体系。下面将简要介绍比较重要的AHB和APB总线。 基于 AMBA 的片上系统        一个典型的基于AMBA总线的系统框图如图3所示。        大多数挂在总线上的模块(包括处理器)只是单一属性的功能模块:主模块或者从模块。主模块是向从模块发出读写操作的模块,如CPU,DSP等;从模块是接受命令并做出反应的模块,如片上的RAM,AHB/APB 桥等。另外,还有一些模块同时具有两种属性,例如直接存储器存取(DMA)在被编程时是从模块,但在系统读传输数据时必须是主模块。如果总线上存在多个主模块,就需要仲裁器来决定如何控制各种主模块对总线的访问。虽然仲裁规范是AMBA总线规范中的一部分,但具体使用的算法由RTL设计工程师决定,其中两个最常用的算法是固定优先级算法和循环制算法。AHB总线上最多可以有16个主模块和任意多个从模块,如果主模块数目大于16,则需再加一层结构(具体参阅ARM公司推出的Multi-layer AHB规范)。APB 桥既是APB总线上唯一的主模块,也是AHB系统总线上的从模块。其主要功能是锁存来自AHB系统总...

【转】C++/CLI程序进程之间的通讯

 现在,把大型软件项目分解为一些相交互的小程序似乎变得越来越普遍,程序各部分之间的通讯可使用某种类型的通讯协议,这些程序可能运行在不同的机器上、不同的操作系统中、以不同的语言编写,但也有可能只在同一台机器上,实际上,这些程序可看成是同一程序中的不同线程。而本文主要讨论C++/CLI程序间的通讯,当然,在此是讨论进程间通讯,而不是网络通讯。    简介   试想一个包含数据库查询功能的应用,通常有一个被称为服务端的程序,等待另一个被称为客户端程序发送请求,当接收到请求时,服务端执行相应功能,并把结果(或者错误信息)返回给客户端。在许多情况中,有着多个客户端,所有的请求都会在同一时间发送到同一服务端,这就要求服务端程序要更加高级、完善。   在某些针对此任务的环境中,服务端程序可能只是众多程序中的一个程序,其他可能也是服务端或者客户端程序,实际上,如果我们的数据库服务端需要访问不存在于本机的文件,那么它就可能成为其他某个文件服务器的一个客户端。一个程序中可能会有一个服务线程及一个或多个客户线程,因此,我们需小心使用客户端及服务端这个术语,虽然它们表达了近似的抽象含义,但在具体实现上却大不相同。从一般的观点来看,客户端即为服务端所提供服务的"消费者",而服务端也能成为其他某些服务的客户端。    服务端套接字   让我们从一个具体有代表性的服务端程序开始(请看例1),此程序等待客户端发送一对整数,把它们相加之后返回结果给客户端。   例1: using namespace System; using namespace System::IO; using namespace System::Net; using namespace System::Net::Sockets; int main(array<String^>^ argv) { if (argv->Length != 1) { Console::WriteLine("Usage: Server port"); Environment::Exit(1); } int port = 0; try { port = Int32::Parse(argv[0]); } catch (FormatException^ e) { Console::Wri...

【转】vector成员函数

函数 表述 c.assign(beg,end) c.assign(n,elem) 将 [beg; end) 区间中的数据赋值给 c 。 将 n 个 elem 的拷贝赋值给 c 。 c.at (idx) 传回索引 idx 所指的数据,如果 idx 越界,抛出 out_of_range 。 c.back() 传回最后一个数据,不检查这个数据是否存在。 c.begin() 传回迭代器重的可一个数据。 c.capacity() 返回容器中数据个数。 c.clear() 移除容器中所有数据。 c.empty() 判断容器是否为空。 c.end() 指向迭代器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地址。 c.erase(pos) c.erase(beg,end) 删除 pos 位置的数据,传回下一个数据的位置。 删除 [beg,end) 区间的数据,传回下一个数据的位置 。 c.front() 传回地一个数据。 get_allocator 使用构造函数返回一个拷贝。 c.insert(pos,elem) c.insert(pos,n,elem) c.insert(pos,beg,end) 在 pos 位置插入一个 elem 拷贝,传回新数据位置。 在 pos 位置插入 n 个 elem 数据。无返回值。 在 pos 位置插入在 [beg,end) 区间的数据。无返回值。 c.max_size() 返回容器中最大数据的数量。 c.pop_back() 删除最后一个数据。 c.push_back(elem) 在尾部加入一个数据。 c.rbegin() 传回一个逆向队列的第一个数据。 c.rend() 传回一个逆向队列的最后一个数据的下一个位置。 c.resize(num) 重新指定队列的长度。 c.reserve() 保留适当的容量。 c.size() 返回容器中实际数据的个数。 c1.swap(c2) swap(c1,c2) 将 c1 和 c2 元素互换。 ...